愚公移山教学设计【6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来源:教学设计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手机阅读

【https://www.gxhmny.com--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这则成语形容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比喻努力不懈,不畏艰难,自能成事。其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作主语、定语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掌握愚公精神。

(二)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寓意及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问答法;讲解法

六、教学设计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呢?(生:听过。)那我请位同学为我们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生:这个故事讲得是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不喜欢读书。有一天,乘老师不在屋里,便悄悄的溜出门去玩。他来到山下的小河边,见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就觉得很纳闷,就上前问她:“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呢。”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可能磨成细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就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聪明的李白听后,再联想到自己,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变转身回到书屋努力学习。从此,他在心里牢牢的记住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图强,用功学习。)讲得非常好。那你们知道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生: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没错,这则故事告诉的正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也做得到。好,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这则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认真体会一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文学常识(2分钟)

从文中注解①我们看到这则寓言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很多的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愚公移山》就是古代

寓言中的名篇,它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三、字词(4分钟)

下面大家先自由朗读一篇课文结合文章注释将不懂得读的字注上音,如果注解中没有,就先划出来,等一下我们一起解决。??

大家都读完了吗?(生:读完了。)那你们有哪些不会读的字词呢?(生: ??)(在这篇课文中以下字词的读音应提醒学生注意):

万仞(rèn) 惩(chěng) 塞(sè) 迂(yū) 荷(hè)担者 箕畚(jīběn)

穷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孀(shuāng)妻 龀(chèn) 叟(sǒu)

??(结合注释解释:塞:多音字,阻塞。 荷:多音字,扛。 亡:通假字,通“无”。 ??)

四、朗读课文(2分钟)

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

五、疏通文意(8分钟)

大家读得非常好,大家读完了这篇文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疏通整篇文章的大意。大家结合文章注释看下文中有哪些字词句是大家有疑问的,现在大家跟同桌互相讨论,试着翻译一下整篇课文。(??)

大家都看完了吗?有没有哪些字词句在你们讨论中没能得到共识或不能让你给理解的呢?(可能会有疑问,根据学生提出一一解答。)

因为这篇文章的字词比较容易理解,我就不多说了,就请4位同学为我们翻译一下这篇课文吧。(本文为自读课文,全文大意由学生自己疏通,教师只从旁指点即可。)

【生1: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2:北山有一个愚公,年纪将近有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

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就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簸箕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生3:河曲的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生4:山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根据学生的翻译,对于翻译不到位的地方稍作解释。)(在翻译其间结合课后练习二分别点出一词多义字“方” 、“且” 、“曾” 、“固” 、“亡”等。)

六、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较完整的知道了整篇课文所叙述出的寓言故事。在下节课上我们将深入了解整篇寓言故事以及它所叙述的道理。对于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也将作出详细的解说,所以请同学们课后认真思考下这篇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这两位主人公向我们诠释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四字词语,重点学习(式叠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使学生懂得: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无论怎样艰险,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做下去,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把理想变为现实。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总会获得成功的。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出示课题,你们了解愚公吗?谁能介绍介绍你知道的愚公?

2、“移”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它组什么词?

3、围绕着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提的问题。

(1)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

(2)愚公是怎样移山的?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二)读文感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生字,读一读。

(2)小组内互查,读准生字。

(3)组际间交叉反馈。

2、请七位同学分段读课文。

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愚公为什么要下定决心“移山”,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吗?

3、同学回答问题,教师指导。

(1)你从哪儿读懂的?把这段读出来。

(2)出示填空:因为所以愚公要下定决心移山。

(3)移山的工作最后成功了,但是谁帮了他的忙?为什么天帝要帮他的忙呢?我们一起看看愚公是怎么移山的.,小组学习,突破难点。

(4)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读—自然段。

(5)组员分别画出愚公做了什么,说了什么;邻居们是怎么做的;

智叟说了什么。

(6)在组内读一读,想一想愚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4、各组汇报,组际交流。

5、重点指导:

(1)指导学生把愚公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的语感读出来。

(2)练习对话。

(三)思维扩展。

如果愚公是你的邻居,你是去帮他移山呢,还是劝说他想别的办法?看到大山被搬走了,人们会对愚公说些什么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1、请同学们看课后的生字表,自己先把生字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多读几遍,然后把每个生字组成词再读。每个生字能组几个词就组几个词。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教师从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程度,就能看出学生对生字掌握的情况,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语气。)

3、学生自己评价。

(二)了解积累词语的情况。

1、本课“我的词语库”中有个词语,出示词卡,全班齐读一遍。

2、说说后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式词语)

3、这样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按结构把八个会写字分类;不同结构的字应占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应写得左窄右宽的字有“抬、神”;应写得左宽右窄的有“邻”。应写得上窄下宽的有“穷”。“齐”字上半部的“文”不应写得过长。

(四)学生书写。

(五)反馈。

认读本课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荷担(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穷匮(kuì)智叟亡(wú)以应一厝(cuò)朔东

2、作家、作品: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二、初读文本

1、听录音(轻声跟读,注意正确读音)。

2、自读课文(放声朗读)、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

2、合作学习(落实虚词“之”用法)。

3、积累、检查

(1)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③河曲智叟亡(通“无”,没有)以应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词多义

①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②主谓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③代词:告之于帝(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说课文大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齐读课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的“灵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图片)

(一)填表: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任务)

残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努力)

无陇断焉→最后的□□(胜利)

1、山是怎么样的?(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是怎么样的?(年且九十、残年余力)

3、“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体现出这中间的艰辛——(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ppt出示原文)

这三个故事中,有什么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提示:人数、外援、结局)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什么?(天帝主动帮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大声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赏析对话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带有讥笑、轻视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智叟: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2)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四、理解寓意(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六、写作特点

1、衬托(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1)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知识巩固

文学常识

检查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返)

汝之不惠(惠—慧)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无)

一厝朔东(厝—措)

无陇断焉(陇—垄)

积累本篇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

3、重点词语

4、一词多意

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

二、分析课文

1、速读课文,填表释题

明确:人物—愚公;事件—移山

2、分析事件的起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分析事件的过程: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请一位同学说说“家庭会议”的过程。

明确“家庭会议”开得非常成功

①欣然响应,得到支持。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4、分析事件的过程:移山难吗?难在哪些方面?请从课文中找到句子来说明。

体会面临的困难。

明确:山高:方七百里,高万仞

人少: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工具简陋:箕畚

时间漫长:寒暑易节

路程远:渤海之尾

旁人质疑:河曲智叟

5、分析愚公妻子和智叟的不同。

明确:首先,愚公妻和智叟对待移山的

理解人物对话中的不同情感。

态度是不同的,愚公妻是支持的,智叟是反对的。

其次,说话的感情不同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还有,他们的目的不同。

其妻—献疑,为了能排除困难。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6、朗读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

7、如果我们把“山”比作困难的话,那么愚公和智叟的争论反映了什么呢?

理解愚公大智若愚的智慧。

明确:反映了对待困难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智叟是逃避困难。愚公具有:①艰苦奋斗精神;②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③发展变化的观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分析事件的结果: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理解坚持不懈精神的力量。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求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从写作角度看,作者这样处理显得高明超脱,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

9、小结:“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

(1)不惧怕困难

(2)有雄心壮志

学习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有实干精神

(4)能持之以恒

10、质疑(预设)

①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体会词的感情色彩的用法。

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大智若愚。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②愚公可以不必移山,可以搬家,这怎样理解?

《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是我们必须面对,通过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精彩。

三、赠言

学习愚公的精神。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所以,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发放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有进步,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光彩。

四、作业

理解愚公精神的时代意义。

思考:想一想,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在你的身边,有哪些“愚公”式的人物?

《愚公移山》书籍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4

一、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平?”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5

总体思路设计

一、预习准备阶段(早自习读)

1、10分钟掌握作品出处,解决生字词,达到顺读全文;

2、10分钟后让一至二名学生试读,其它同学听后帮助纠错;

3、10分钟了解文章大意,将小组疑难问题在前后黑板上写出,班内共同解决;

4、15分钟争取背过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侧面黑板上去写;

二、预习课(一课时)

1、10分钟内,早自习没写课文背诵的同学到侧黑板上去写;

2、与此同时,前三个组在前黑板上分工写一二段译文,后三个组在后黑板上分工写三四段的译文,写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钟让侧黑板完成的同学看前后黑板上的译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学到侧黑板纠错;

4、20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做好预习笔记;

5、10分钟排演课本剧,交流预习收获,交换整理预习笔记;

三、展示课(一课时)

1、10分钟科代表在侧黑板检测AB组同学重点注释,其它同学在前后黑板写与本课有关的展示内容;

2、5分钟教师点评,学生在小组内进一步准备展示内容;

3、20分钟学生自由展示;

4、5分钟教师总结或学生概括本节收获;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速读(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点)

1、了解文章出处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人

措施:查找工具书,了解即可ke 2、解决生字读音

惩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穷匮()孀()妻

冀()州始龀()一厝雍()南

措施:结合课下注释,查找工具书,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细读(掌握文章的大体意思,解决个别疑难)

1、解词疑难例举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阳()之北

达于汉阴()

2、译句例举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随堂检测)

三、研读(文本分析,总体把握)

1、复述故事

2、了解结构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部分: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部分: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3、结合语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整理在预习笔记上。

4、写作特色

①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可在后面的课本剧中体会)

②语言生动形象

如”跳”既写出了小孩子那种高兴的神态,又侧面写出移山的行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说明移山是广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对愚公的讥笑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献疑”说明其妻对愚公的关心和支持。

③对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对比,二者对移山态度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态度的对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写作特色部分,教师应做好相应的预习指导;

也可将研读部分分到六个小组去重点研究,以提高预习的效率。

四、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课本剧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师储备思路:①人定胜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躬亲实践,莫纸上谈兵;

⑤少说多做;

⑥心诚则灵;

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战;

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

⑩团结就是力量;

3、提出质疑:当今社会我们还要不要像愚公学习?

措施:创读部分让学生从其中三项中选择其一,或排演,或质疑,或分析,但在预习笔记上都应有书面材料,如排演的导入语、结束语、质疑中阐述观点的论据,分析寓意的小写作。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课前检测

措施:让各语文组长和科代表在侧黑板及外黑板抽测部分同学的重点字词;

与此同时,组内其余同学可到前后黑板设计好自己的板面。

二、导入新课

措施:在多媒体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课前放给同学们听,形成浓厚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发动学生来设计导入语。

三、准备展示

措施:学生在组内进一步搞好合作,教师可稍做指导。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师做好展示指导及必要的点评,尽可能让学生先展示与文本有关的内容,后谈体会感想等。

五、教师知识储备(略)

六、教师总结本课,做好对学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预习)课堂实录

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徐立峰

(课前学生板示课题、课型及本节目标)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科代表导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讲述了一个叫愚公的老头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将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终于感动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兴趣了解它的内容,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预习指导–

生:(齐看黑板,争抢读出)

1、速读:了解作者,圈点疑难;

2、细读:疏通文意,讨论交流;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生发。

师:同学们不光能读出,而且要知道老师出示的目标有何用意。

生:我认为老师还是想按原来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读-译-析-诵来安排这节课的。

生:可是在老师出示的本节目标中没有”背诵”,因此我认为这节课不要先急于背过这篇文章。

生:对,我认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是在通读顺译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章的品评赏析。

生:我认为还应该再补充一点,就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文贵有所获”,我们应该在预习笔记上将自己的感悟及时的记录下来。

(其他生默许)

师:”得之以鱼不如得之以渔”刚才的几位同学能够将老师的预习设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不仅想学会知识,而且做到了会学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先给同学们10分钟的时间,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对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词疑难的解决,做到能够顺读本文。

(同学们快速读文,5分钟后在小组内由组长分工分别查找工具书、教辅材料及其他资料,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向组长主动要求)

生:我和常璐来查找关于作者的简介。

生:我和刘倩来查本作品的出处。

组长:其余的几个名同学我们分开来查找本文的生字词。

(有学生先查到后,主动到黑板上去写,其他生做好记录)

生(写):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写):《列子》全书共载134则,大部分属于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生(写):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龀chen

溃败匮乏反馈希冀双翼

(有学生主动站到教室前面边写边说)

生:我还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个成语:杞人忧天。讲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生:我还读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诉我们片面看问题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情况并解决了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能够联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学们自由来读一读课文。

生(抢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生:我来给刘晓同学纠正一个错误,应该是聚室而谋(mou)。

刘晓:谢谢杨沙同学!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应。

生:张洁同学在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时断句不太准确。

生: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上课15分钟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试着疏通文意)

师指导:我们在能够做到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同学们可以先试着自己翻译,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写在侧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实到每一个字词,学会圈划勾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钟后教师集合各小组长分配不同任务)

师:一至三组重点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组重点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组长将完成的任务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随后任意点名本组内的成员讲解给大家。

(三位组长为一小组将分到的任务再细分,每组任务更加具体。各组由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去写本组的具体内容,其他成员开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师在各组之间巡视,了解疑难)

生(小组代表走到老师面前):老师,”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应该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

师(走到该小组):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的原则,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灵活一些,将其翻译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另外这句中的”甚”是形容词作谓语,放在主语前表强调,”之”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翻译。

(先讨论完的同学到黑板上帮其他小组解决疑难,师5分钟后击掌示停,同学们自觉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生(边指边译):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有万丈高。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生(强调重点):在这里”方”指长度,不指周长;

生(补充):”河”在古时是黄河的专称。

生:”阴””阳”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时,”阳”指的是山南水北,”阴”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们不防这样来记,(加手势)假设把我们的教学楼看成是山的话,那么楼的南面能够被太阳照射,故称为”阳&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6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谁?从中你有何感悟?

二、板书课题并简析:

1、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主谓短语);课题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复习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二两段的理解性阅读。

四、范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句的分断)

1、范读:

2、完成课本中的预习练习:

五、根据预习谈谈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言)

六、对课文第一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女生齐读,男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要字词,让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方、万仞、本、河阳

3、思考:(幻灯)

(1)体会"本"在文中的作用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

(3)体会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课堂责疑:

七、对课文第二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男生齐读,女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点字词,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预习回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幻灯)思考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根据愚公的提议,设想可能达到怎样的前景蓝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难处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

(4)文中提到"孀妻"、"遗男"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举深得民心。

(5)其妻献疑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想让丈夫充分认识到移山的复杂与艰巨。

4、分小组讨论

5、集体讨论:

6、归纳小结:

八、课堂责疑: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默写《愚公移山》第二段:

_。

二、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字:

惩_险_塞_迂_汝_

面_如┅┅何_箕畚_始龀_反_ 2、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译:_。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_。

(3)杂然相许。翻译: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翻译: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愚公移山的最终目的是_;愚公移山的艰巨性主要体现为:_/_/_。

4、愚公之妻献疑的出发点是:_。

5、强调"孀妻"、"遗男"的`目的是_。

三、预习完成:

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二讲)

执教:行宫中学黄玉中

一、检查作业:

二、齐读第一、二段:

三、导课: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艰巨性、原因以及邻人的帮助,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愚公移山坚信能把山移掉的信心之源--

四、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对课文第三四段的理解性阅读,了解愚公移山的信心之源和结果;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3、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教案《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五、对课文第三段进行理解性阅读:(幻灯)

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幻灯打出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集体翻译:

4、幻灯打出思考题,分组讨论:

(1)"笑"与"长息"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

(2)文中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反驳智叟的理由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从两个人的对话来看:两个人分别从哪一个角度看问题?分别是怎样的人?--愚公:发展/是一个有长远目光和坚定意志的人

--智叟:静止/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4)这场争论最终以谁的失败而告终?(理由是什么?)

--智叟(理由:河曲智叟亡以应)

(5)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分析两人的态度的不同。

--两个人虽然都反对移山。

但愚公之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从"献疑"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出于关心与担忧;而智叟的目的则完全是嘲讽愚公移山之举。

(6)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不受限制)

(7)你对本段还有什么高见或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5、集体讨论:

6、归纳:

六、对课文第四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翻译课文:

2、思考思考题:

思考题:这一部分是故事的什么部分?(高潮)本段借助深化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和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

3、讨论回答:

4、归纳:

七、课堂责疑:

八、归纳小结课文: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给加点字注音:

穷匮_亡_汝之不惠_ _

陇断_冀_一厝朔东_ _

二、解释加点字:

笑而止之_毁山之一毛_虽我之死_

其如土石何_其妻献疑曰_穷匮_

汝心之固_固不可彻_汝之不惠_

三、阅读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毛"应解释为:_,用该字该意组一个成语:_。

(二)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1、_通_解释为:_ 2、_通_解释为:_

(三)本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部分,大意为:_。

(四)选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笑"表现了智叟_;

"长息"表现了愚公_。

(五)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有_语气。但愚公先斥责智叟的"固不可彻",后_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六)请默写出愚公之妻"献疑"的一段话:

_ _

(七)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谈谈它们的异同:

_ _

(八)以愚公的长远眼光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的用意是:_

(九)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本文来源:https://www.gxhmny.com/jiaoxueziyuan/131722.html

推荐访问:愚公移山创意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简案

教学设计推荐文章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