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心得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 手机阅读

【https://www.gxhmny.com--教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心得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一】古诗教学心得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每个学年都规定有具体的数目。会背会理解,能品意境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师在教授古诗时常犯的一个垢病是:每一首古诗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叶圣陶老师曾说过“古诗教学,重在陶冶情操,扩展想像,如果能抓住要点,讲解其中一两句就可以了,不必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解。”为此,我认为一个老师在组织学习古诗时,首先是要对古诗进行全盘的备课。只有对古诗的背景、作者等方面了如指掌才能对古诗进行有效的教学。

紧扣课改理念,为师者首要观念转变,摒弃教师板书,学生抄记的确满堂灌思想。要想法设想引导学生转变方式,尝试自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由于这首诗内涵丰富,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每一部分我都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是先让他们自学后再教。充分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诗进入了学生头脑,是诗意迸发的前提。二、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程序。自学了解作者,查阅写作背景,熟读成诵,尝试理解诗意,体会表达感情。三。教会学生理解诗句的办法。常有、较有效的办法是拆字理解连成句子的办法。四。举行快速背诵古诗比赛。提示法,对仗法。

【篇二】古诗教学心得

面对新课改的实际,面对教材整体编排的变化,面对教材引入的亲和力,结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及一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北师大版教材有利于开展探究性活动,给学生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也由于教材的“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以前我们经常讲:“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现在要反过来讲:“要用教师的一滴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毕竟现在教材要求学生参与意识强,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教材中很多定理,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思考,通过动手而直接得到的。新教材为了更加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知识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而造成理论知识很少,只提供基本框架,而相应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和补充,这就有很大的可塑性,到底要补充多少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标准,容易造成两个极端,对于无高三教学经验的教师那可是“水过地皮湿”,因为对旧教材没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使得他们基本上就不补充,也没什么可补充的。因而教得快,但会造成容量不够,无东西可教;而对于有高三经验的教师,因为前面知识的积累,经常会凭借自己的已有的高考复习经验进行补充,这就会造成容量大,教学进度慢,课时不够,不能够按时完成任务等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个人认为两种处理方法都不恰当,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折中处理,先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地补充适当内容,才可能适应高考。

教材中的很多实例由于非常靠近现实生活,所以很多数据非常大且不规则,计算时常用到计算机,很多事例、很多函数模型须用图形来表示,这也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很多普通完中的教学设备都无法达到要求,这也会给教学上造成一定影响。

拿到北师大版新教材的第一感觉:内容丰富了!除了原来单调的数学知识、公式符号外,还在例题设置中尽可能贴近现实生活,重要的定理不仅有清晰简明的推导,更有背景知识的引入,应用知识的拓展,还有数学历史的介绍,更全面地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实现这些要求无疑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是就数学讲数学,一点扩充都做不到。对数学和相关学科的联系、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对物理知识和数学史的了解都应当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具体实施中,我也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很需要把握一个“度”,过多地注重这些内容,课堂上表面很热闹,但教学目标确缺失了。当然,背景、应用、过程和历史该如何与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其实,讲背景、讲应用等都是为讲数学知识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兴趣的学习数学知识。

新课改对教师对学生无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一一完成这些要求确实不容易,实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靠的决不是几堂公开课,几次做秀的研究性学习。但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渗透新课改精神,教师很难做到,因为有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缺少了很多基础训练,使得部分学生思维虽然开阔了,但运算能力差了很多,在课堂上还需对新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很多同事都认为新课程固然好,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不如从前好了,缺乏必要的重复练习,因为时间不够,大部分的教师都感觉一直是在赶进度。有些老师基本上还是按照老教材在教学,新教材也用老教材也用,练习还是要跟上,因为考试成绩最能说明问题。应该说只要高考的压力存在一天,教师和学生就无法摆正心态,真正彻底全面地实施新课程。这其实还是回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其它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的,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也是不符合逻辑的;相反,素质全面地,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应当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当作衡量人的唯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这场新课改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但迷茫的老师和学生还是在翘首以盼第一场新课改下的高考。新课改下的高考命题形式虽然已经出现,但是真正的高考试题是怎样的,还不得而知。

新课程主张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教材中很容易发现新课改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并在配备的光盘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课件,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吸收知识,提高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但我还是认为,多媒体知识教学的辅助手段,选不选用多媒体要看教学内容。尤其是数学这门学科,有些直观的内容用多媒体还是不错的,但有的内容诸如让学生思考体会的问题不是很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在模块一的教学中我很少用到多媒体教学,而在模块二的教学中,第一章的内容我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因为空间几何体这部分的教学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的展示空间几何体的性质,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掌握。现在对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个误区,每次公开课或者竞赛课的时候,总是让教师做课件等,认为多媒体教学才是好的教学方式,我觉得也是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

总之,新教材将带给我们很多挑战,也给我们全体同仁一个锻炼的平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有待我们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篇三】古诗教学心得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较大,因此诗词鉴赏题也就成了中考语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诗歌是语言的高度凝炼,没有足够的积淀就很难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蕴,而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年代又离中学生过于遥远,因此,多数考生都觉得诗词鉴赏题难度较大,无从下手。下面谈谈我研修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等五类。

山水诗的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们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则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边塞诗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往往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抱负等。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度,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诗以言志”,尽管诗歌的内容可以涉及思亲,送友、怀乡、赠人、战争、写景、状物等多种体裁,但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在赏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义,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鉴赏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诸如的意蕴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2、体味诗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诗歌往往用比喻、夸张、景物烘托、气氛渲染等艺术手法来体现神韵。

3、领会诗人表现的情感。

诗歌往往表达作者寄托的感情,透过所写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托的问题,就要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这样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真实的情感。同时,还要注意作者的逻辑思维过程。诗人经过对材料的选择、取舍、概括、最后才构成艺术形象。因此,分析诗中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能很好的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观察视点和角度,分析作者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生活遭际、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艺术素养和艺术风格,诗人可能从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种题材,甚至同一题材。因此做题时要仔细体味其思想上、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抒情的表现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怀两种,后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怀古惜今、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等。具体用什么写法,由主题需要决定。

5、感受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象征、比兴、借代、反问、设问、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在欣赏古典诗词时,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用典,使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会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义,进而理解其在诗中所蕴涵的意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

【篇四】古诗教学心得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武陵春》,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女妇人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北宋灭于金、举朝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南渡后,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吗?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2、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3、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

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意象大致分类及含义: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

其意象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植物类: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多为思恋他人、发泻心中忧闷之意。温庭筠《望江南》中“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吹奏笛、笙、箫等,多暗含离别之苦、想思之情和内心孤独之境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其言抒发其对人思恋之情。在了解意象及其大体含义(大体,但不是诗诗如此)后,学生形成一些认识,便能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赏析诗词。

4、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对于采用写作手法分析法赏诗时,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1)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如:李白《行路难》中有句诗:“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将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面前路途艰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中运用一些手法将会使学生更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

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愁”与“恨”之类,原是一种抽象的情意,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用夸张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载重之喻,意新语奇,夸张奇特,想像惊人,已达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5、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老师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内涵极其丰富,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吧。

【篇五】古诗教学心得

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对学习古诗是这样说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那么什么是浅近的古诗呢?还是先看看教材吧。我把教材中的古诗分为以下三个类:首先,数量最多的是山水田园诗;其次是咏物诗;第三其它,可包括与传说有关的、送别的,如《嫦娥》、《静夜思》、《游子吟》等。

很显然,这些古诗的语言都是口语化的,并且把社会方面的内容降到了最低程度。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的“浅近”。比如《草》,就是选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而李绅的《悯农》选入课本后,再也不是一首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诗了,或者对小学生而言,不让他们了解到这个层面。还有《嫦娥》,虽然不可能让小学生去理解作者或宫女孤寂的处境和心灵独白,但小学生还是能透过关于嫦娥的"神话故事,形成自己稚嫩的理解来的。

小学阅读教学虽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评价重点放在记诵积累,但这不是“浅近”的本义,我们仍然要区别小学的古诗记诵积累与幼儿园的古诗记诵积累。学龄前儿童的识字量不到一百,因而学习古诗,主要是把古诗能背下来就行,充其量能把古诗,如田园诗中所描写的景象与诗对应起来,能说出《赠汪伦》是送别诗,能说出《悯农》是要我们爱惜粮食。但小学生的古诗记诵积累可是有为阅读作铺垫的用途,有提高其文学素养的任务的。也就是说理解古诗大意是与幼儿园古诗教学上记诵积累的最大区别了。

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一个对“理解古诗大意”的把握问题。如果只背诵不理解,就成了货真价实的死记硬背了,可如果对“理解”把握失度,就把“浅近”处理成不浅近的了。也就是怎样把握新课程标准中的“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一目标呢?通过实践,我觉得任永刚、盛文节的“倡导背诵,实现‘量’的积累,增进朦胧理解”的做法确实不错。可以说是“粗”中有“细”。

具体作法:1、把背诵与自查自悟结合起来,即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询问、调查、收集、阅读等手段,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等;2、把背诵与赏析结合起来,即收听诗文诵读及赏析讲座,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对中高年级学生,每周开设一节诗文评析课,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他们对内心体验的倾吐能力,增强朦胧理解;3、把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包括在生活中运用和在习作中用)。

我这样的介绍,很容易让大家感觉到:这根本就不是小学生的古诗学习而是实在是大学生的古诗学习呀。因此我在下面做个补充。

在这儿,就以山水田园诗为例来说明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把握理解和体会。我所说的把握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自己的把握;二是学生的把握。我这样说,是因为总觉得山水田园诗即浅近又深奥。尤其是在教学中,这“深奥”的部分很难言表。也就是说,教师有了自己的把握,就能得心应手地对学生引导;有了学生的把握,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把山水田园诗分为三类:一是掺合着作者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山水田园诗;二是带有普遍意义哲理的山水田园诗;是三不失为一副优美山水画的山水田园诗。

在教学中,第一类第二类相对来说虽不浅近,但我们总知道它难在那里,也总能较方便地用语言来表达。更与我们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期望相一致,即从文学作品中收获情感体验,收获一种价值观,收获一种哲理,如《悯农》《赠汪伦》。另外,学生也可以按所介绍的方式较方便地进行“朦胧理解”。

但我们也不能有反正学生还要进行后续地理解就把我们的理解或资料上的理解硬塞给学生。因此,我觉得课本中对《草》的处理值得我们借鉴。诗的前四句,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的写实内容很方便很实际,要达到“朦胧理解”草强大的生命力的哲理,似乎也不太难。在练习中补出诗的后四句,又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方便,更是发动了引擎。

可第三类就不好处理了。如《咏柳》《春晓》,确实是明白如话。可我们要在课堂上处理呀,怎么做呢?我觉得还是要从诗所写的内容入手,如用观看配画、配乐诗朗诵录像,让学生体会诗人所描写的美丽景色。其次,要对诗的选材、构篇、遣词等方面做出分析。如《咏柳》,我觉得要偏重于选材的分析,如作者为什么要抓住春天的柳枝来写呢?因为柳枝发芽确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味道。如果处理得当,这与我们在第一学段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是可以整合的。又如《赠汪伦》,我觉得要偏重于诗的构篇分析,诗的一、二句叙事,三、四句抒情,可以说是古诗结构的一个通例。

总之,我们要把“深奥”化为通俗易懂,就是要找准处理的角度,找到处理的方式。至于在课堂上怎么具体做,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大家做得会比我更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倪文锦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任永刚、盛文节的《倡导背诵古诗文丰富儿童的语言》。

【篇六】古诗教学心得

这次远程教育,我认真学习了必修和选修的各门课程,受益匪浅。特别是观赏了胡慧玲和李丽老师的《套中人》“同课异构”示范课,很受启发,认识到要使课堂有效高效,同组的语文老师就要多上这样的课,使我们语文课更精彩,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同课异构”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做到“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真“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赏析两位老师的示范课后,我不仅能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她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她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她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课突出优点是:

1.课堂问题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难易适度,既不太简单让孩子觉得没意思不愿意作答,也不过于复杂,使孩子们够也够不着。

2.在讲授离学生时代较远的内容时,利用视频使教学效果提升通过直观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切实感受。胡慧玲老师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就比较直观。

3.课堂上老师眼里有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到重要的位子上,避免讲课好像只是给部分学生讲,达到面向全体,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比如两位老师让学生讨论时就关注到每个学生。

4.课堂教学不拘于形式,不让教学流程封锁自己的思路,对于随时出现的状况完全灵活变通,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的而设置。不把时间局限的太死,遇到比较难懂的问题或者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深使学生学的更多的环节,就多用一些时间;而对于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就可以一带而过。比如李丽老师“拓展的内容”就很深入,让学生对“套中人”有更深入地认识。

两位老师凭借深厚语文功底把《套中人》这一“难上”的课上得如此精彩,给人很多思考。课堂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我更喜欢李丽老师没用多媒体上的课,“四读”就把课堂要讲的问题概括进去,课堂内容多而学生探讨的问题深入,可见李老师驾驭课堂功底更了得!

下塘中学盛丽萍

【篇七】古诗教学心得

一、反复吟咏,在诵读中品诗情悟诗理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悟,咀嚼体会,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因此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钩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平台,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一般来说,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知识基础。这个基础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诗歌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注重作品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吟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近名家大师,这样既有助于对所学诗词内容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赏析诗词的方法。

4、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诗人传记,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反映,从而提高诗词赏析水平,并能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四、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别于实用文体的教学,应该把鉴赏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感放在突出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篇八】古诗教学心得

万丈高楼平地起。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搞得是否成功,基础打得是否扎实,对学生今后的作文水平影响极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小学生一进校门就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对学生进行作文起步训练。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汉语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把握好这些教学内容与作文起步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教学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拼音、识字、学词学句、阅读等教学为作文起步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文章都是有字、词、句组成的,只有把每个字都写对了,每个词都用好了,每句话都写通顺了,整篇文章才能清楚明白,这样文章才可能越写越好。在作文起步训练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过好识字、学词、写句关。在构成学生表达能力的各项基本功中,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所以在作文起步训练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都要十分重视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的训练。只有通过严格的词、句训练,使学生学会不管写什么都能做到:用词准确、句子通顺,才能真正逐步把作文写好。

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的话。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从说开始。学会说话,哪怕口头不说心里也要有数,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开口说话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有的学生遇事没话说,有的说话过于简单,有的怕在人前说,声音小,有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在训练说话时有目的有侧重的去培养扶植,给予恰当的引导。

1、丰富学生生活,激发表达欲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他开口说话或写文章,必须得让他先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也就是说首先他肚里要有货,脑子里要有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肚里有货脑中有事就是对身边的客观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生活有所感悟。小学生呆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也可以说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时间多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课堂时间,所以教师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其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天文地理、生态物象、文化礼仪、民族风情、人情世故等等,让这些丰富的内容去充实学生的头脑,丰富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知识和技能,发展语言和思维,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的基础。第三、和家长配合,引导学生多看多接触: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影片,听美妙的音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如旅游、摄影、逛书店,去动物园等等。肚里有了货,接下来就要引导和激发学生产表达的愿望,训练学生大胆说话,注意训练时要求学生表达清楚。

2、充分利用说话课,多给不说、怕说、不愿说、说不好、声音小的学生机会。训练时可以先让班上爱发言、说话声音响亮、干脆、说得较好的学生先说,然后启发、调动鼓励不会说不敢说的学生,动员他们说,大胆说。声音小的没关系大声点儿再说一遍……说错的听听别人怎么说再来一次……无论内容如何,多表扬肯定,这样他一定会慢慢进步的。对说话不着边儿的学生不要一下全盘否定,先发现闪光点,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表扬,然后再指出说得不好和不足的地方,让他体会。教师的语言要委婉动听,带商量的口吻,也可让其他同学帮着指出优缺点,再让他体会修改。这样一来,胆小的敢说了,说得不好的有进步了,一个带一个,一个影响一个,一天强过一天……课堂发言活跃了,想说话的人多了,会说的也越来越多了。

3、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说话情境。例如:爱看什么动画片,讲给大家听听;爱玩什么游戏,怎么玩……昨天晚上吃什么好吃的;你的8岁生日打算怎么过……做游戏摆故事讲笑话猜谜语背绕口令脑筋急转弯鹦鹉学舌结对子等等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说话的源泉,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大胆说话的途径。

训练学生说话要有目的,一步一步螺旋式前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可采用:试说(只要开口,怎么想怎么说) 说完整(把每一句话、每一段话、每个意思说完整) 说具体(有一定思想内容)三步训练。只有敢说,大胆说,经常说,才能达到说完整,说清楚、说具体。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作文要求是: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写话,就是把说的话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在最初的训练中,重点应放在培养写话兴趣、不写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上。不论采用哪一种写话训练方式(看图写话、观察写话、实验写话、游戏写话、想象写话等等)都要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发展在前,书面语言的能力发展在后,起步的前后不同,因而能力的高低也不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比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高得多。所以坚持先说再写,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基础,过渡到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上,为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降低难度。说为写做了准备,学生写起来就会容易多了,因此,每次写话之前,尽量留出一定的时间先启发学生说,说了再下笔。

写话训练可以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之后就开始,学了汉语拼音,掌握了一定量的音节词之后,可先让学生学习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当学了一定量的汉字之后,可采用汉字夹拼音的方法学习写话。这样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汉语拼音和生字词,还能提高学生的造句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等学生的识字量增多,有了一定的造句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学习看图写话、想象写话、观察写话等。由写一两句简单的话上升到写意思比较完整、内容比较具体的几句或一段话。

最初的简单有效的写话训练可采用给词写句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重要途径。如学了“月”字,可组词“月亮”、“月光”、“日月”、“明月”等,请用“月亮”一词说一句话并写下来。学生能想出的句子如“月亮挂在天上。”这是一个较简单的单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你看天上的月亮像什么?天空像什么?什么样的月亮挂在天上?挂在什么样的天上?“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弯弯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上。”你还可以怎样把这句话写长?(写具体写生动)“一轮弯弯的像小船似的月亮挂在高高的黑黑的布满星星的天上。”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不丰富,所以训练时要让他先说或写内容和句式都比较简单的句子,等掌握的字词及学习的句型多了,就可以让他学习用一个词或几个词写不同内容和句型的句子,如用“喜欢”一词造一个疑问句,一个感叹句;用上“很多、喜欢、游玩”三个词写一句话,一段话……训练时尽量让学生做到不写错别字,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意义,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此外,日记也是一种很好的写话训练的方法,很多教师在作文训练时都喜欢采用,只是起步时间的早晚和训练要求不同而已。

学生从不会说到会说,从不会写到会写,从写得不好到写得较好,需要经过一个认真的长时间的训练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平时一次一次的训练组成的,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总结学生的每一次习作,让每一次的训练扎扎实实、环环相扣,这样才能逐步完成从不会写到会写,写得不好到写得比较好的发展过程。

丰富生活、积累情感、捕捉灵感、提高认识、积累语言、开拓视野、表情达意、巩固技法……大都是在教师的教育、启发、引导下完成的。

1、教师要为学生的作文训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首先是材料的准备,比如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在开展活动时,事先不告诉学生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免学生思想上有负担,但教师要心中有数,在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中相机加以指导。另外,每次训练之前,教师要先打腹稿,出好题目(以帮助学生把思绪集中到某一方面,便于调动和唤起平时的生活积累,这也是对作文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拟好要求,明确一个训练重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要指导好学生作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深知作文的甘苦,始终怀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童心去认识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喜、怒、哀、乐,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和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学生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了解和掌握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以写,并找到学生作文的难点在哪,训练的重点在哪,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够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作文训练题目,作文指导才能诱发学生的激情,学生的作文思路才会又宽又广,作文教学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多“下水”作文,练练笔。教师的练笔可以是学生的范文,但多数应该是教师下功夫去了解学生心灵,研究学生语言特点,体会学生作文心情的过程。在次基础上去根据学生的思想、语言等特点去引导他们发展,而不是用教师成人的思想和语言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语言。通过教师切身的下笔体会,再去看学生的作文,就能更真切地感受学生在哪些地方下了功夫,哪些地方值得表扬。坚持跟学生一块练笔,不仅能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的放矢,更可以练出一手好的作文功夫!

3、教师在作文训练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阅讲评。讲评作文时教师要本着让作文充满快乐,使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原则,抓住重点,不要去找枝枝节节的问题,要抓住每次作文训练中全班学生共同的主要的问题来讲评。讲评时要做到:少讲多听,少讲多练,少批评多鼓励,多批少改(重在点拨)。尤其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更要看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也应找机会适当的当众加以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愿意进一步努力。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既要表扬也要指出不足,使他知道如何更进一步!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事,感到快乐的事,不要过多的去批评,去挑毛病,要善于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请放低标准去体会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与快乐!教师的讲评要和学生的修改相结合,用教师的讲来指导学生的改,这样每次作文学生都能有所提高,作文训练就容易见实效。

每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都要强调学生自己先修改,再师生共同讨论修改。对学生的初次作文可提供两点自查要求:(1)格式(自然段前空两格)、标点(占一格)。(2)自己能读通顺,确定没有错别字。然后同学互助交换意见。最后教师批阅讲评。

作文训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教师要持之以恒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扎实基础,逐步升级。整个作文训练过程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去经历,去体验,只有亲身体会每个过程,教师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小学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增长才干,才能在每一步的训练中丰富情感、积累经验、学到方法,才会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轻松、走得愉快、走得塌实!

[对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几点体会(网友来稿)]

本文来源:https://www.gxhmny.com/jiaoxueziyuan/160393.html

推荐访问:

教学心得体会推荐文章

教学心得体会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