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集合9篇

发布时间:2024-03-15 来源:读后感 点击: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 手机阅读

【https://www.gxhmny.com--读后感】

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集合9篇,欢迎品鉴!

【篇1】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一、具有神圣的、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教育改革,“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陶先生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极其优越的大学教授的职业,穿上布衣草鞋,奔赴乡村,深入基层为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他的奉献精神为现在我们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实现陶先生的未竟目标而不断奋斗。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识大爆发的时代里,我们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学习,以一种奉献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标,他告诉我们:“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体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一心向农,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虚假伪善的尘垢,陶行知先生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我们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指导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珍贵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为学生的更好的成长创造最好的社会氛围。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他还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因此,“手脑双挥”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经说过:“人生两块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是他创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体现。

  陶行知以开拓创新的勇气,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创造了一系列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创造教育研究领域的瑰宝,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创立了“不要教死书”、“不要死读书”的教育教学方法

  陶行知认为旧社会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这种主观主义的特征是教学过程被演化成简单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教师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复地一味灌输和强化作业。陶行知指出教学方法必须革新,用新的教学方法取代旧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先生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这套方法在当时是水平极高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近代教育教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是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同样,他的教育教学理论也适用于现代的教育教学。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借鉴其教育教学思想的精华,用于现在教育教学当中。

  陶行知曾经说:“不要教死书”,“不要读死书”,提倡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的责任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学校必须给学生注入生活的动力、活力,使他们能够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他认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教和学统一,成为一体。实现教学。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有主动的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他说:“学生的生活,学习,倘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穿于全部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让我们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学习陶先生的伟大精神,总结并借鉴他的教育理论,为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有效推进素质教育而努力!

【篇2】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篇3】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读,让他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教师工作,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篇4】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一年以来,在校领导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以党的新时期精神为指导,本人能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认真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现将一年来的政治思想、教学和学习等方面的工作报告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国家的有关教育方针,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精神,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知识以及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不忘人民教师职责,爱学校、爱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干、作风踏实、为人诚实。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教育教学方面:

  一年来本人一直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2、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年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师个人师德年度总结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语文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知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需要长久的投入,才能看到硕果,所以,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刻苦钻研教育教学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让教育的光芒更灿烂。

【篇5】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6】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首先,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再则,要求教师热爱学生。“爱生如爱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在一本书刊上,我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节自习课上,一名教师因辅导学生练习,故托堂几分钟。这时,外面起了雨,某学生讲台放了一张条:“你耽误了我们放学时间”。教师见后,并无不满,而是公开向学生道歉,并把自己的伞、雨衣送给同学们。

  教师的素质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上,如上述教师无爱生之心,恐怕很难让学生敬服、理解,以至于对以后的上课状态、心理反应和师生沟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其次,师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社会重任。

  另外,师德最外在的体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上述几点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也是最基本的行为品质。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知道教书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称其为“教书匠”,所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是空有其名。

  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通过自己的表率、模范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孙奇逄曾说过,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

  这无疑也提示了我们: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所以在教学和生活中,要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还要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外,教师既要善于汲取民族精华并赋予时代精神,还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教育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既提高人文素养,又打好科技素质基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试想一下,我们每个人,谁没有受过恩师的指点?在我们无助的时候,是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在我们成功的背后,是老师在为我们默默地耕耘;在我们迷茫的时候,是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们指出前进的方向。

【篇7】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闲暇间,拿起在书架上放置已久的《教师要学陶行知》,随手一翻,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映入了眼帘。读完这个故事,深感陶先生教育有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有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便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谈话。

  放学后,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奖给你,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犹豫间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又是奖给你的,因为我教训你不要砸人时,你马上不砸了。"王友吃惊地瞪大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王友:"我调查过了,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同学。"王友立即感动得流着泪说自己不该砸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认识自己错误,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读完这则短小的故事,心中怎么也难以平静。四块小小的糖果,让我们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教育艺术魅力,在这个故事中蕴含着令人深思的教育哲理。

  1、"润物细无声",这是我对这则故事的第一个感受。短短的几分钟,陶先生便使教育感化他人毫无痕迹地完成了。我想王友同学收获不仅仅是那四块糖,还有准时赴约、尊重他人、善良、正直、知错就改、对人的宽容、亲和、平等等做人的美好道德。

  2、在教育犯错的同学时,陶先生很快捕捉到孩子的几个细微变化,通过正面激励与引导,让孩子始终处在积极的转化之中。王友还来不及反思自己的`错误时,一些美好的道德准则已悄然地注入了他的心田。

  3、走在路上,王友也许还在准备着怎样去挨骂,"可一见面,陶先生却掏出一块糖给他"着实让他吃惊不已。孩子需要与成人进行有效沟通,这四块糖就架起了陶先生与王友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可有多少成人实际上却是忽视了孩子们的需要,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喊着为你好的口号对孩子进行说教,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我似乎也品尝到了着四块糖果的甜味,让我懂得了如何去与孩子有效地沟通。

  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言语失当,或是犯些行为错误,都是些很自然的现象,我们无需记着纠错或惩罚。其实当一个学生知道自己犯了错,内心都有改过的渴望,假如别人宽容对待,负罪感便会令其不安,他往往会主动承认错误。当孩子改正了错误或者取得进步时,我们不要忘记及时给予鼓励、喝彩,因为老师的宽容和鼓励是孩子进步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助推器,这正是我们的教育追求,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光,用爱的教育呵护他们,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尽情地绽放光彩。

【篇8】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永恒的职业,只要学校存在,或者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师的职业就永远存在下去。因为人不可能自然成才,总要靠培养,靠教育。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都把教育改革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时教育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育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每名教师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促进自身德、才、识、能的发展。

  在我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圣土,教师在这块圣土上耕耘,应该以生命投入,奉献青春,奉献心血,奉献智慧,培养智慧,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昭苏万物的实效。在深入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我是这样来解析的:

  历史使命肩上挑

  教师要自觉挑起神圣的历史使命。做教师,不能只看到有限的课堂,只看到可计算的分数,只看到眼前的学生,要开阔视野,看到正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看到世界,看到未来。从事教育工作,一定要有制高点。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临下,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和战略的高度,才能深刻认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千钧重担。

  教师的职业非同寻常,它与祖国宏伟事业紧密相连,和提高民族素质紧密相连,和家家户户紧密相连,和孩子的现在与将来紧密相连,容不得有丝毫松懈,要尽力,更要尽心。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要深刻理解基础教育的长效性。万丈高楼平地起,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做的是“地底下”的工作,从事的是人的素质的基本建设,根子扎得正,扎得深,扎得牢固,学生将来的发展就有广阔的前途,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就能陪伴终生。中小学阶段虽然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小段,而这一小段正是长觉悟、长知识、长能力、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会影响人一辈子的生活道路。教师要把心贴在教育事业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不辜负人民的嘱托、祖国的期望。

  教师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当今,也有人有不同的思考。矛盾、困惑,不足为怪,关键在怎样认识,怎样对待。学校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理应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倡积极的、向上的、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师是向学生传播人类优秀的精神文明的使者,理应以教育事业为重,以培养学生成才的崇高使命为重,一身正气,为人师表,有抗拒种种诱惑的能力。这不是唱高调,教师应该有的物质待遇,拿了无可非议,付出劳动,应取得报酬,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待遇应逐步提高。但是,不能把金钱作为追求的目标。见利忘义,就失去了做人的准则,背离了教师的光荣职责。

  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的魅力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思想、道德、言语、举止,有意无意对学生都在起作用,因而,教师要十分重视自身人格的塑造,努力提升思想,净化感情,增长学识,提高能力,不断完善人格。只有这样,对学生才能施以良好的影响。

  要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教师须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分发挥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传承至今,也是与他本人的人格魅力有关,是我们所有教师学习的典范。尽管我们与他在为人、为学等方面有天壤之别,但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为了肩负起培养新一代的神圣使命,一定要发奋图强,执著追求,在完善自己人格上下苦功。

  教师要有德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人格中起灵魂作用也是教师为教育事业永不懈怠的内驱动力的源泉。热爱自己的国家是做人的根本,教师热爱祖国,忠诚教育事业是高尚道德的基础,有了这种德行,就会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教师自己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在教育教学中向学生心田撒播做人的良种,就会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熏陶感染学生,启迪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

  教师要有才学,要有育人的真本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教师的要求。不勤于学习的教师不可能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师。要双肩挑起现时代培养学生的重任,教师就要好学不倦,努力做到业务精湛,知识面广,文化积淀丰厚,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

  教师要有识见,要善于见人之所未见。教师千万不能做简单机械的操作工。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因为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非常有创造性的艺术。比如上课,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教,不仅方法各异,而且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关键是按图索骥,还是独立思考,善于发现。比如,有的教师认为教过不等于教会。教过所有的教师都可做到,而要教会,就要教师用心血浇灌,这才是有识见的看法。

  教师要有能力,要有处理学生世界中各种情况的综合能力。实践出真知,要在教育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认识,提高水平。

  为此,教师必须找到自身不断进步的最强烈的刺激,那就是自我教育,正如陶先生的一日三省,在诸多方面有所长进,真正做到师风可学,学风可师。在品德、人格、学识、言行等方面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楷模;在学习方面,追求真知方面孜孜不倦,开拓创新,也应是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楷模。

  播撒爱的阳光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寄寓了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就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我们知道,陶先生的诸多教育思想都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其中他一生奉行的爱的教育却是我们每一位都应深思和践行的。

  学生有向师性,年龄越小,对教师的依赖越多,期望从教师那儿获得浓浓的爱。爱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需要。爱是教师纯洁高尚的感情,是一种动力,能激励学生为了崇高理想奋斗不止。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只能是“用爱去交换爱,用信任去交换信任”。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真心对待学生,把爱播撒到每个学生的心中,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锤炼感情,努力增进使命感和责任心。

  首先,要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教育无选择性,只要是我们的学生,不论天资如何,性格如何,文化基础如何,长相如何,都要平等相待。教师心中要有一杆秤,那就是“公正”,如果偏爱一部分学生,冷落一部分学生,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教师自身的形象也势必受损。当然,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长善而救失。

  其次,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爱不是怜悯,不是施舍,在这里,爱是尊重,施爱者和受爱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和对学生公正一样,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每一个独立的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有其尊严,学生今日是学习的主人,明日是社会的主人,当然应享有同等的尊严。因而,教师要从心底里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促进他们发展。特别注意的是对缺点明显的、有缺陷的同学更要有赤诚之心,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感情上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

  再次,要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生而具有一定的潜能,教育就是把每个人天赋的潜能挖掘出来。因为人的潜能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还不具有现实性,只有教育,才能使天赋的潜能得以发挥。正因为如此,教师不能以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变化发展的,要细心观察他们,相信他们内在的资质,创造种种合适的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要发挥学生的潜能,就要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要求,共同标准,要熟悉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获得长足的发展。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成为“和谐的人”、“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其前提必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

【篇9】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陶行知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触。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不过,我和他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们都是乡村教师。都见识过农村孩子的厌学,也都见识过城市学生的繁华浮躁。

  之前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农村和城市的孩子性格差别会那么大?为什么城市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课堂上只能坐十分钟?一般的老师上十分钟课,那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就会躁动不安、左扭右转、小声说话,甚至于让老师上不成课。为什么最纯真的孩子却没有对课堂纪律的尊重,对老师的尊敬呢?没有一丝集体观念,那么我行我素,一点都不愿受到约束。一说吃喝玩乐特开心,但是死活都不愿意学习一点儿苦都不能吃。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吗?他能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的人吗?

  而山村里的一些学生呢,成绩很好,但是说话畏畏缩缩;见到老师,就不敢打招呼,视若无睹地走过去。学习上呢,没有一点主动性,需要老师和家长死管。遇到难题,卷子上大片空白,都不愿意尝试,就等着老师去讲。九年级每班的周末作业,居然有一半多的同学是胡写乱画应付老师的。这能成才吗?

  这时我想起了假期读的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求真,千学万学学做人。陶先生曾说,他宁可培养一个独立、健全开朗的人,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养一个考上重点大学,但却需要母亲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说”提醒我们,教育的初心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单纯知识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教什么。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离开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现在有一种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众,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沟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惧社交。离开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又能走多远呢!这不是我们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这一切想改变,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教师不仅要学“教”,更要学“学”。怎么做事儿的,怎么学的就怎么教。也就是以事的“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而实际上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全副精力都在备课上,在学“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讲得不透彻。现在学习科目多,时间不足,各科老师都在疯狂赶课、赶进度。大家都忘了像学生一样“学”,学生是否学得有趣,是否乐意参与。一味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剩下了“学性”,哪里还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脱离生活实际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不能不令我们觉醒呀!

  我们教师要培养自己的各种专业能力。也要注意解放了学生,比如他们的眼睛,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指导。包括观察方法,结果,分析,总结等,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想说就说,能发表独立见解。允许有问题就问,培养质疑能力。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怕他们危险。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的社会中去扩大视野、积累阅历。解放孩子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的时间表,给孩子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一点他们喜欢的事儿。

  通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学习。我终于找回了丢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义。

  我今后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力求每天进步一点点。工作、做人做事,身体健康方面都要越来越好。

本文来源:https://www.gxhmny.com/xindetihui/190864.html

推荐访问:《教师的语言力》读书笔记 《教育从爱开始》读后感

读后感推荐文章

读后感热门文章